zhuoyan
濯[ zhuó ][ zhào ]
濯[zhuó]
动词
1.(形声。从水,翟(dí)声。本义:洗)
2.同本义
濯,洒也。——《广雅》
3.涤除罪恶
今上位者,洒濯其心,壹以待人,轨度其信,可明征也。——《左传》
4.淋;浇
大雨之中,城上军士都濯得眼不能开,头不能仰。——《荡冠志》
5.通“擢”。拔引
以濯船为黄头郎。——《汉书·鄧通传》
濯鹢牛首。——司马相如《上林赋》
6.动词 洗涤、清洗。
形容词
1.光明的样子
钩膺濯濯。——《诗·大雅·崧高》
又如:濯秀(明净秀丽)
2.盛大
王公伊濯。——《诗·大雅·文王有声》
颂声灵,赫而濯。——《清史稿》
zhuó yàn
“濯”,现代汉语规范二级字,普通话读音为zhuó,较好早见于金文中。“濯”的基本含义为洗,如濯足;引申含义为山无草木,光秃秃的,如“濯濯童山”。
“砚”的基本含义为写毛笔字磨墨用的文具,如砚台;引申含义为旧指同学关系(因同学共笔砚),如同砚、砚友。
在日常使用中,“砚”的用法一般是指砚台,磨墨器;在古文中,也用作动词制作砚,如砚璞(可作砚台的美石)。
拼音是:zhuo y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