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位置:首页>起名知识 >战国时期姓氏的区别

战国时期姓氏的区别

发布时间:2025-03-26 01:36:34文章类型:原创文章
起名头像
方圆起名网林大师
资深起名专家

战国时期姓氏的区别

大家好,我是智囊智囊。

姓氏的区别,其实用一个数学概念就可以解释。

即,氏是姓的子集。

也就是说,氏其实是姓的一部分。

我们举个简单的例子。

武王伐纣的故事大家都知道,武王叫姬发,是姬姓。

当武王建立了周朝以后,分封了很多姬姓的亲族到各个地方当诸侯。

较好知名的诸侯应该是周公旦,被封到了鲁国。周公旦就是武王的弟弟,所以鲁国的国君也是姬姓。

其余的诸如曹国国君是姬姓,起源也是武王弟弟。

诸如卫国国君是姬姓,起源也是武王的弟弟。

还有像郑国、晋国等等,都是姬姓诸侯国。

咱们可以设想一下,当武王伐纣成功以后,这些姬姓诸侯们可能会给后代起名“建国”以示庆祝。

咱们上面提了五个姬姓诸侯国加上周天子,那么就有可能会出现六个“姬建国”。

现在正值过年,家族团圆的日子。

像周天子所在的大家族,人丁兴旺。

你说,这么多叫姬建国的怎么办?

所以,周天子的孩子继续叫“姬建国”,鲁国来的“建国”就叫“鲁建国”,曹国来的“建国”就叫“曹建国”, 卫国来的“建国”就叫“卫建国”, 郑国来的“建国”就叫“郑建国”, 晋国来的“建国”就叫“晋建国”。

好区分了吧?

这鲁曹卫郑晋,就可以理解为“氏”。

就是姬姓某氏。

他们原本都是属于姬姓这个大家族里面的,为了区别,所以在姓的基础之上,给自己设定了一个“氏”。

鲁曹卫郑晋,都是现在还存在的,追根溯源的话,都是姬姓。

一般来说,根据封地来设置自己的氏,上面的以封国为氏就是这种。

我再举一个例子,再更充分地解释一下这个关系。

我们知道晋国就是姬姓诸侯国,晋国有一个排名较好的大夫,叫荀息。

荀息,姬姓,原氏,名黯,字息,所以他也被称为原息。

晋武公消灭荀国以后,把荀国的土地赏赐给他,所以他又以荀为氏,也就是我们说的荀息。

荀氏一直都是晋国的高层,不少荀氏家族的成员都任职于高层。

还是为了区别,荀息的长孙荀林父,就用自己的官名作为氏,就是“中行氏”,所以荀林父也被称为中行林父。

荀息的另一个孙子,荀骓(zhui,三声,骓)被封在程邑,所以就以程为氏,是为“程氏”。

荀息的另一个孙子,荀首被封在智邑,所以就以智为氏,是为“智氏”,后世较好出名的就是被赵魏韩三国联手消灭的智伯就是这枝子。

在智氏被消灭的前夕,智果(智过)害怕自己家族受到智伯的牵连,专门跑到有关部门那里,把自己改成了“辅氏”,躲过了灭顶之灾。

所以,大家能够非常清晰地看出来,这“辅氏”是“智氏”的一部分,这“中行氏”、“程氏”和“智氏”都是“荀氏”的一部分,而“荀氏”又是“原氏”的一部分,比较后面“原氏“又是“姬姓”的一部分。

讲到现在,已经有三种决定氏的规则了,一种是根据封地封国来设置氏,一种是根据官职来设置氏,一种就是智果这种随心所欲莫名其妙的不知为啥的。

再多讲一种不走心的。

大家都知道战国时期的齐国是田氏,他们取代了姜子牙的姜姓吕氏称为了齐国的国君。

后来齐国国君田氏将自己的宗族一分为八,分别是排名较好、排名较好、排名较好一直到排名较好。

他们就以这排名较好、排名较好、排名较好、排名较好、排名较好、排名较好、排名较好和排名较好为氏。

就是这么的草率。

后来这八个大多都演化成了“第”,其中“排名较好”还演化出了“五”和“伍”等等吧。

当然,大家也看到,我用的是“田氏”不是“田姓”,所以实际上,“田氏”起源于“妫姓”。

再到后来,好像大家也不太讲究所谓的“姓”了。

“姓”和“氏”慢慢地变成一个词一回事了。

展开剩余内容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联系站长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