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位置:首页>起名知识 >赏析游名山志序

赏析游名山志序

发布时间:2025-04-22 03:16:59文章类型:原创文章
起名头像
方圆起名网林大师
资深起名专家

赏析游名山志序

陶渊明《游斜川并序》赏析

[序]辛酉正月五日,天气澄和,风物闲美,与二三邻曲,同游斜川。临长流,望曾城,鲂鲤跃鳞于将夕,水鸥乘和以翻飞。彼南阜者,名实旧矣,不复乃为嗟叹。若夫曾城,旁无依接,独秀中皋,遥想灵山,有爱嘉名。欣对不足,率共赋诗。悲日月之遂往,悼吾年之不留。各疏年纪乡里,以记其时日。

开岁倏五十,吾生行归休。念之动中怀,及辰为兹游。气和天惟澄,班坐依远流。

弱湍驰文鲂,闲谷矫鸣鸥。迥泽散游目,缅然睇曾丘。虽微九重秀,顾瞻无匹俦。

提壶接宾侣,引满更献酬。未知从今去,当复如此否?中觞纵遥情,忘彼千载忧。

且极今朝乐,明日非所求。

晋安帝义熙十年(414),岁次甲寅(诗序的“辛酉”,据逯钦立考证,应是“正月五日”的干支),作者年五十岁。正月五日,“天气澄和,风物闲美”,他和二三邻里,偕游斜川。作者一面感年时易往,一面喜景物宜人,不禁欣慨交心,悲喜集怀。这诗真实记录了作者刚入半百之年的一时心态。斜川,其地不详,当在诗人所居南村附近。

诗开头四句写出游的缘由。张衡《思玄赋》说:“开岁发春。”开岁,指岁首。随着新岁来临,诗人已进入五十之年(有的刻本“五十”作“五日”,未可从)。古人说:“人上寿百岁。”(《庄子·盗跖》)由此常引出人们“生年不满百”的慨叹。进入五十,正如日已过午,岁已入秋,是极足警动人心的。孔融就曾说过:“五十之年,忽焉已至。”(《论盛孝章书》)首句用“倏”,意也正同,都表现出不期其至而已至、亦惊亦慨的心情。五十一到,离开回归空无、生命休止的时候也不很远,(《淮南子·精神训》:“死,归也。”《说文》:“休,止息也。”)要“念之动中怀”了。于是,在初五那天景气和美的良辰,他作了这次出游。

次节“气和天惟澄”以下八句,充分就“游”字着笔。在一碧如洗的天幕下,游侣们分布而坐。山水景物,一一呈献在眼前:近处是微流中的彩色鱼儿在嬉游,空谷中鸣叫着的鸥鸟在高飞。作者用较华采的笔墨着意写出游的、飞的都那样自得,空中、水底无处不洋溢着生机,这其中自然也含着他的欣喜和向往。再放眼远远望去,湖水深广,曾(通“层”)丘高耸,也构成佳境,令人神驰意远。特别是这曾丘(指庐山边上的鄣山),不仅使人联想到昆仑灵山的峻洁(《后汉书·张衡传》注引《淮南子》说:“昆仑有曾城,九重,高万一千里,上有不死之树在其西”);而且它“旁无依接,独秀中皋”(尽管它不如昆仑山曾城的真有九重),顾瞩四方,无可与比拟者,也足以对人们的人格修养有所启示。序中说:“欣对不足,率共赋诗。”我们正应感谢这曾丘,因为它的诱发,才给人间留下这好诗!

三节“提壶接宾侣”四句,写出好景诱人,邻里欢饮,使诗人不禁兴起“未知从今去,当复如此否”的感念。这是对人生、对美好事物——诗中所写的风物之美、人情之美、生活之美无限热爱、执着的人自然会产生的想法,作者把人们心中所有的感念,以朴素自然的语言真率地吐露了出来。

结尾四句,写出酒至半酣,意适情遥的境界。古人说:“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古诗十九首》)而作者却以高昂的意气唱出“忘彼千载忧”,他的人生观是超脱的。他又说:“且极今朝乐,明日非所求。”这是本有旷达胸怀、又加以“中觞纵遥情”的作者所发出的对良辰、美景、佳侣、胜游的热情赞叹,和“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的颓废之歌是迥然异趣的。

鲁迅的遗墨中,有书赠“广平吾友”的这首诗的手迹(见《鲁迅诗稿》“附录”),虽没署写时日,但应和他发表有关评陶的若干名论的时间相去不远。是三十年代初所写的。从鲁迅对此诗的喜爱、肯定态度这一端,亦足以窥见本诗对后世人们的影响。(曹融南)

赏析游名山志序

谢灵运《游名山志并序》记载的是芙蓉山

芙蓉渚是指本地人称为海坛,现在叫芙蓉池。清江上游有芙蓉黄金溪、前垟溪、包宅溪、筋竹溪汇聚于清江,清江中间的屿叫“方江屿”,有几千年养殖牡蛎的历史。 从芙蓉渚船上就可见芙蓉山上有高起直立的山峰,形状像初生芙蓉挺然屹立,含苞欲放,山峰的颜青白色。

芙蓉山有红嘴蓝鹊,此鸟喜欢在水边看自己的倒影,不注意躲藏,所以,经常被人们张网捕捉,人称呼红嘴蓝鹊。

另外,清江水中有个屿,清代名字叫花缸屿,今名叫方江屿。清江是乐清北部一条重要的水系,呈东西走向,方江屿就夹在清江宽阔的入海口内。从地图上观察方江屿,它是一个呈不规则的椭圆形的孤屿,向着大海的一头稍圆,向内陆的一头略弯成楔形。方江屿养殖牡蛎有着千年历史。

据记载,公元423年,中国山水诗鼻祖永嘉郡太守的谢灵运,在海上巡视乐清湾一系列岛屿后,向清江进发,途经方江屿时,他就尝过牡蛎,并大加赞赏。他在残文中写:“新溪蛎味偏甘,有过紫溪者。一说谢灵运在《永嘉郡记》中赞曰:“乐成新溪口有蛎屿,方圆数十亩,四面皆蛎,其味偏好”,新溪是清江的旧称,可见1500多年前,乐清清江已养殖牡蛎,且规模可观。

谢灵运这次出行的目的地是今雁荡山一带,虽然有无到过雁荡山的腹地我们不得而知,当时雁荡山名称是芙蓉山,再加上谢灵运诗至今散佚很多;这是雁荡山的开卷之作和传世之作。本诗写从筋竹涧越岭缘溪步行时沿途所见景物及由此感发的对隐士高人的想像。

展开剩余内容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联系站长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