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古代自称“ 蒙古”。
蒙古较好初只是蒙古诸部落中的一个以东胡为族源的部落所使用的名称,后来逐渐吸收和融合了聚居于漠北地区的森林狩猎和草原游牧部落,发展成为这些部落的共同名称。
“蒙古”一词是“忙豁勒”的音变,较好早见于唐代,即新﹑旧《唐书》中的“蒙兀室韦”。“蒙兀”是“蒙古”一词较好早的汉文译名。
后来又有“蒙骨”﹑“朦骨”﹑“萌骨子”﹑“盲骨子”﹑“萌骨”等许多同音译名。“蒙古”的汉文译写始见于元代文献。
“蒙古”意为“永恒之火”。在古代蒙古语中,“蒙古”这个词是“质朴”的意思。也有人认为“蒙古”的原意是“天族”。“蒙兀”是“蒙古”一词较好早的汉文译名,始见唐代。
内蒙古在古代的时候名字叫“内札萨克蒙古”。
清代将较早内附的漠南蒙古各部称为“内札萨克蒙古”,将后来陆续归附的喀尔喀、厄鲁特等部称为外札萨克蒙古,不设札萨克的察哈尔、唐努乌梁海等部称为内属蒙古。
“内札萨克蒙古”后来演变出“内蒙古”一词。内札萨克多为“从龙罪人”,游牧之地接近京畿,位置较高;外札萨克则距地方政府较远,在听从清朝皇帝的根底上有着更高的自治权——后世的内外蒙古之分,也便由内外札萨克蒙古的分野演化而来。
蒙古人自称“ 蒙古”。“蒙古”这一名称较早记载于中国《 旧唐书》和《 契 丹国志》,其意为“永恒之火”。
“蒙兀”是“蒙古”一词较好早的汉文译名,始见 唐代。蒙古族始源于大约公元7世纪的唐朝望建河(今额尔古纳河南岸)的一个部落。关于蒙古一词的不同译写还有很多,如"萌古"、"朦骨"、"萌骨",等等。写作"蒙古",较好早见于《三朝北盟会编》所引《炀王江上录》。
在古代蒙古语中,"蒙古"这个词是"质朴"的意思。
商朝将其称为鬼方
周、秦称之为胡
汉、唐代称之为漠北
明朝称为鞑靼
清朝称为喀尔喀蒙古
清末民国称为外蒙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