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贾谊旧居全文(原文):
楚乡卑湿叹殊方,鵩赋人非宅已荒。
谩有长书忧汉室,空将哀些吊沅湘。
雨馀古井生秋草,叶尽疏林见夕阳。
过客不须频太息,咸阳宫殿亦凄凉。
过贾谊旧居全文翻译(译文):
楚地地势低下潮湿和很多地方都不一样,鵩赋的人和物都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很多住宅都荒废了。
只有在书中感叹汉王朝的凄凉,对这些境况的哀伤都是没有什么用的。
雨后的古井已经开始长出了小草,穿过树木和林叶都能看到夕阳了。
路过的客人不需要频繁的在此休息,咸阳的宫殿也是如此的凄凉的。
过贾谊旧居赏析(鉴赏):
戴叔伦(约732-约789)字幼公,字次公,金坛城西南窑村人,是唐代中期排名较好的诗人,出生于一个隐士家庭。祖父戴修誉,父亲戴昚用,都是终生隐居不仕的士人。戴叔伦年少时拜排名较好的学者萧颖士为师,他博闻强记,聪慧过人,"诸子百家过目不忘",是萧门弟子中出类拔萃的学生。至德元载(756年)岁暮,为避永王兵乱,年约25岁的戴叔伦随亲族搭商船逃难到江西鄱阳。在人生地疏的异乡,家计窘迫,于是他开始探寻仕途。 大历元年(766年),戴叔伦得到户部尚书充诸道盐铁使刘晏赏识,在其幕下任职。大历三年(769年),由刘晏推荐,任湖南转运留后。此后,曾任涪州督赋、抚州刺史,以及广西容州刺史,加御史中丞,官至容管经略使。他在任期内,政绩卓著,是个出色的地方官吏。约贞元五年(约789年前后),他上表辞官归隐,在返乡途中客死清远峡(今四川成都北)。之后返葬于金坛小南门外县城南郊。明万历46年(1618年),金坛知县张翰中为疏通城内漕河,将其墓地移至南郊高坡(今南门面粉厂南围墙前),并亲自题立"诗伯夜台"墓碑,即"大诗人之墓"的意思。
戴叔伦的诗,自唐人高仲武说他"其骨稍软"后,清代的纪晓岚、翁方纲、乔亿等人也都讲他"雄浑不足"或"皮松肌软"之类的话。我倒不以为然,因为大凡充满澹泊之意的诗,你让它怒目圆睁或铿锵有声也不大可能,雄浑与澹泊原本就是一对儿矛盾,非要二者兼备起来,就是浑球儿的要求了。再则,纪晓岚、翁方纲是何等脾气与人物----那是拼命入世的大官人啊,所写的东西自然是"进取"有余、"奋斗"刚强。
而戴叔伦是不想逞强的,即使三十岁出头时被刘晏推荐做了九品的秘书省正字,也还抒写着"野人无本意/散木任天材"的恬淡情愫。等到他升任御史时,对于仕途其实已有厌倦情绪了,诸如"早知名是病,不敢绣为衣"以及"身随幻境劳多事/迹学禅心厌有名"之类的诗句,就很能表明他激流勇退的心思。据说在出仕前,他就曾半隐于小天台山中,常与方外之士交往,甚至精研《易经》,很打算求仙学道。
《过贾谊旧居》唐代:戴叔伦
楚乡卑湿叹殊方,鵩赋人非宅已荒。谩有长书忧汉室,
空将哀些吊沅湘。雨馀古井生秋草,叶尽疏林见夕阳。
《过贾谊旧居》 是唐代诗人戴叔伦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是一首怀古诗,诗人通过描写贾谊旧居的景象,凭吊斯人,表达了对贾谊怀才不遇被贬的深切同情,对斯人已逝的追怀,揭示了朝代更迭、兴亡交替的历史规律。
这是一首怀古诗。本诗前四句皆是感慨。首句感慨楚乡卑湿偏远,其实是感慨贾谊被贬的悲惨。次句感慨人去宅荒,令人伤感。
三、四句感慨贾谊为振兴汉室,提出了一系列的主张,却依然被贬,只能写下令人哀伤的《吊屈原赋》。
五、六句写旧居秋天雨后萧瑟之景,景中见情。
比较后面两句议论收尾:连贾谊曾经颇为忧心的汉朝都灭亡了,又何必对个人命运过于执着呢?朝代的更替是历史的规律,个人命运的坎坷也是难以避免的吧。